您的位置:首页 > 智能 >

用工荒来袭 建筑工地上还会有人盖房子吗?

来源: 搜狐四象工作室 时间: 2022-12-29 10:17:05

出门搬砖,是很多年轻人对上班的“爱称”。然而真正的搬砖行业——建筑业,正在经历用工荒。

相比去工地被打上“农民工”的标签,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如今更倾向于选择外卖、快递等服务行业。为何建筑业正在被年轻人抛弃?面临工人断层的建筑业又该何去何从?

文 | Seni 图 | 四象设计部


(资料图)

年轻人已开始拒绝工地

建筑业正经历着“用工荒”,尤其是年轻工人越来越少,这并非个别现象。据中国城市报采访,业内人士表示建筑业一线工人多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60后、70后是主力,80后占比很小,90后基本上难觅踪影。

而监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7岁,比2020年提高0.3岁,同时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工人占比相比前一年也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许多老一辈建筑工人受限于学历和经历,可能不得不选择在工地辛苦一辈子。而对年轻人来说,更好的教育环境、城市发展所衍生出的新兴职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都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元化的职业前景。

当选择变多的时候,建筑行业在年轻人的眼中是否还有竞争力就需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很多人对这一行有工作强度很大的刻板印象,从统计结果来看,这种印象可能并没有错。根据劳动统计年鉴的周工作时长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工作时长逐年攀升,2020年时已来到了平均49.2小时/周。

虽然在全行业的排名中,建筑业工时拼不过制造业等行业,但是建筑业对择业者来说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那就是安全性。

除去高空坠落、触电等直观的风险外,工地上还有一些潜在健康威胁。比如腻子打磨、油漆喷涂这两道工序,施工现场会弥漫浓重的粉尘和有害气雾,长期身处其中必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安全性都是困扰行业的一大痛点。

除了工作环境差,强度高,劝退年轻人的另一致命点就是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通常工地用工都是劳务承包商负责,按工程项目接活,一个工程结束工人就散了,不稳定性堪比靠天吃饭,几番权衡之下,年轻人自然避而远之。

劳动力空缺 谁来填?

用工荒带来的烦恼可能远不止于当下。

盖一栋房子并非“搬砖”如此简单的体力活,是需要具备不同技术的工种互相配合。在住建部通知关于施工现场工人的配备标准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等级技能工人在所有技能工人中的占比。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是保证产品、行业竞争力的基石,如今工地上的青年人流失,也意味着未来培养熟练技工可能会越来越困难。

2022年上半年,多地发布禁令,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高龄工人逐渐退场,年轻工人断代,对建筑业来说如何解决用工缺口问题可能迫在眉睫。

与建筑业同病相怜的,还有同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用工成本上升、招不到工人,工厂们也在被人手问题围困。压力之下,一些行业也开始主动求变,并将目光投向机器人。可以说智能化是趋势,也是眼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去做的尝试。

汽车制造业是最早应用自动化和部署机器人的行业,也是工业机器人应用大户。随着技术性能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机器人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行业看到,其应用场景也在扩展扩展, 这无疑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尝试提供了可能性和成功的模板。

建筑业的自动化、智能化转型虽然开始晚,但潜力并不小。我国作为“基建狂魔”,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2020年建筑业的总产值已超过了26万亿,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1.6万个。广阔的市场,为智能建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根据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Tractica的报告,全球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公司开始研发机器人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从机器人带来的效率、安全和利润中获益。

未来中国建筑业凭借规模优势,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建筑机器人市场,行业增长潜力可观。

机器人如何“搬砖”?

近年国内外已有众多建筑机器人面市或是进入试验阶段。从设计、施工到拆除,再具体精细到每一个施工场景,在建筑这条赛道上正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参与其中。

建筑机器人上可高空作业,下可完成重体力劳动,同时还能将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让他们向幕后监督的技师角色转化。在这场智能变革下,随着机器人的介入,充满噪音、尘土飞扬的施工场面未来可能将不复存在。

博智林腻子打磨机器人

除了单打独斗,通过数字化管理,机器人流水线的协作模式可以让工地如有机体一般运作,重塑对效率的定义。从实际例子中,可以更直观感受到智能建造带来的效率变化。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碧桂园凤凰台项目,是碧桂园旗下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简称“博智林”)智慧建造体系全面应用的首个试点。在这个项目中,碧桂园开展了“拆解一栋楼”行动,借助系统调度、科学铺排,将工地变工厂,让建筑机器人通过流水线式作业来“造”房子。

截至2022年10月底,在这块占地面积约63亩的建筑工地上,已有近40款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开展实际施工。

以装修线机器人为例,在多机系统智慧布局下,装修线机器人跑通了三层楼24小时流水线全覆盖施工模式。通过优化排布整个施工工序,多款机器人可在夜间进行全自动无噪施工,综合效率提高的同时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

在这块“试验田”上,博智林建筑机器人覆盖了建筑施工中的大多数工序。工程师仅需在办公室通过FMS系统,实现“云监工”,实时了解机器人行走轨迹,一手掌控机器人全流程自动化作业,效率提升突破想象的边界。

在工地做了20多年工的传统师傅老郑对此表示:“这在我刚入行的年头,是完全不敢想的。”

今年下半年,建筑机器人已陆续在全国各地项目开展作业。比如前不久在高原城市西宁,机器人的及时出现解决了冬歇期用工吃紧的燃眉之急,同时还完成了5台机器人联动进行环氧地坪漆全流程自动化施工。机器人效率和应用价值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更好的验证。

今年住建部出台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当中强调:“要加快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可以预见,建筑机器人的发展将搭乘政策东风。

作为一家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型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超3700项,获授权超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0项,多项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共享技术填补了世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空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已在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中获得六项“国际领先”的评价。

除了探索硬装备,博智林也在培育智能建造产业技师,让一线操作更成熟更专业,为智能建造时代储备人才。随着项目经验的累积,更多的多机联动施工模式未来会跟随不断变化的场景一起解锁。

智慧建造全体系的实现非一蹴而就,未来机器人在建筑工地上的应用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但与此同时也会催生更多的智慧建造解决方案,推进技术进步,而现在正是序幕拉开的时候。从前年轻人被工地劝退,将来年轻人也许会重回工地,指挥机器人搬砖,一切都值得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