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江多策推进社矫工作创新发展-播资讯
□本报记者 郑弋
本报通讯员 姚悦 王颖
数字赋能“智慧矫正”,建成智慧矫正中心;强化社矫对象监管,区镇两级社区矫正委员会实质化运作;专群结合,提升社区矫正帮扶效果……近年来,扬州市邗江区司法局坚持以“强基础、补短板、促规范、求提升”为导向,多措并举,创新推进“一三三”模式,实现社区矫正精细管理再升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筑牢平台,数字赋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邗江区司法局局长汤建军告诉记者,近年来邗江区以监督管理为基础,以教育帮扶为核心,不断加大阵地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力度,切实推动社区矫正管理服务水平再提升。
数字赋能
升级智能实战新阵地
自助入矫、自主报告、自动追踪、远程指挥……走进邗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焕然一新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现代化、智慧化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
今年1月,邗江区将社区矫正中心智能化升级改造纳入重点项目,严格按照全国“智慧矫正中心”标准升级,划分综合管理、监督管理、教育帮扶3个功能区,设置21个功能室,基础设施配备更加完善。
硬件升级带来的是社区矫正工作质的飞跃。通过设置24小时自助矫正区,中心、分中心、司法所均配置台式自助矫正终端,提供“零接触、自助式”服务,让回归之路插上“智慧的翅膀”。
社矫对象张某是一名流水线操作工,参加教育学习、思想报告需要向单位请假。刚刚入矫报到时,她担心频繁请假会丢了工作。现在,“智慧矫正”给她吃下定心丸。下班后,她用手机参与微信直播、空中课堂、节目推送,在家即可独立完成学习。自助矫正亭24小时开放,随时可以完成书面报告、请假销假。有困难或需求时,“中途之家”微信号也能提供贴心服务。在“智慧矫正”帮助下,许多像张某一样的社矫对象不再担心请假等烦心事,更加安心地接受社区矫正。
协同发力
拓宽矫正监管新路径
“社区矫正工作光靠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是不够的。这几年,我们多方努力,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格局。”谈到近年来社区矫正工作,邗江区司法局副局长刘静深有感触。
区镇两级同步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将公检法及编办、人社、财政等16个部门纳入为成员单位,牵头起草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责任清单。率先试行经常跨县市审批制度,共同开展实地查访,为社矫对象跨城工作提供便利。通过与城区4家法院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前置社矫对象居住地核查,缩短交付执行时间,实现无缝衔接。
社矫对象小陈性格比较木讷孤僻,为帮助其重新找回自我,邗江区司法局专门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邀请民警、社区志愿者、家属代表一起召开损害修复圆桌会议,鼓励小陈与社区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定期义务上门送餐,唤起小陈内心的亲情,也使其赢得了所在社区、服务老人的交口称赞。
今年以来,邗江区司法局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融入网格,广泛吸纳556名志愿者、131名政法“五老”等社会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借助扬州心阳社会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力量,联合为社矫对象开展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就业指导。以虹桥社区“圆梦互动驿站”为样板,村(社区)积极打造教育帮扶工作站,开辟教育学习阵地23个,拓展公益活动岗位105个,提供低保办理、困难救助等服务10件次,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多元施策
暖心矫治重启新未来
教育铺新路,真情唤回归。一直以来,邗江区司法局始终关心关注社矫对象的工作与生活,以真心真情铺就回归之路。
针对在生活、工作上有困难的社矫对象,该局主动联系社区、民政等开展帮困扶助,及时提供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今年以来,先后对罹患重病、身体残疾、丧失劳动力的社矫对象常态化帮扶帮困64人次,解决在校社矫对象入学升学、学位申领等问题2件,长期资助特困社矫对象未成年子女7人,帮助解除后顾之忧。
“我们教育帮扶社矫对象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他们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成为守法公民。”邗江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王睿坦言。
社矫对象小赵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生活的重压下,因一念之差误入歧途。面对将接受社区矫正的现实,他羞耻愧疚,甚至在与人交流时瑟瑟发抖。了解情况后,邗江区司法局积极联系扬州心阳社会服务中心,为其开展心理矫治。经过心理体检及3次健康讲座、12次个案咨询,小赵逐渐走出心理阴影,目前已顺利完成社区矫正,重回正常生活。他告诉记者:“刚入矫时,我曾万念俱灰,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帮助我战胜了抑郁焦虑的情绪,令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据了解,邗江区司法局还积极依托静心读书室、损害修复教育基地等平台载体,大力开展“学规定、明身份、解心结”入矫教育,加大“学法律、明是非、知荣辱”在矫教育,切实提升社矫对象自我矫治、自觉回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开展教育学习410场次,受教育对象7000余人次,123名社矫对象主动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促进社矫对象顺利融入社会的效果不断彰显。
责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