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能 >

给点美军残骸,搞出全套空中加油技术:这种作业,只有中国能完成

来源: 王亚男航空说 时间: 2022-11-20 09:00:18

到了1991年12月,中国的空中加油吊舱实现了首次真正的空中对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绩。我们大部分时间在新闻上看到的都是这项报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空中加油吊舱实验的时候,我们曾经遭遇过多少挫折,多少困难。在中航工业的史料里,曾经明确地提到过一些这个实验中的插曲。

比如说有一次加油吊舱在空中进行这个飞行测试的时候,软管在释放的时候,加油操作员发现软管释放的速度过快,他就想用刹车系统来减慢,但是当他使用了刹车系统之后,发现根本没有效果,软管是越放越快,整个的滚轮最后都刹不住车了,软管直接就从空中脱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在空中软管飞掉了之后,那再想找回来可就不容易了。最后是找了好几天,找了3天,才从遥远的地上把这软管找回来。

事后一分析,是整个的中间的滚轮出了问题,没有办法进行刹车和调速,最后把软管整个都飞掉。

另外一次故障是发生在空中,当时软管空中释放、回收本来是正常的,但是最后一次释放的时候,软管是放出去了,想收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软管收不回来了,整个的卷管系统不工作了,反复尝试,应急也试了,都收不回来。

为了保障加油机的安全,只能选择空中抛管。空中抛管是一个应急措施,也是加油吊舱的一个必备的系统,于是临时启动了抛管的系统,在空中把管扔掉。

这次故障反倒意外地检验了空中应急抛管系统的功能,这项实验等于提前做了。在这次实验过程中,发现空中应急抛管系统非常可靠,等于说对这项系统做出了一个肯定的认可。

事后发现那一次软管不能回收的故障,是由于这个步进电机的问题,导致电机不工作,滚轮滚轴不能够把软管收回。

这都是其中的小插曲,最后一次为了这个产品设计定型的时候,举行了一次地面的联合测试。因为要在空中对接之前,一定要全系统在地面进行一次联合测试,这一次测试是用高度仿真的地面系统来模拟加售油机的对接,加注燃料,包括松托,整个的过程都要在地面演练一次。

那一次试验是规模宏大,投资也比较大,整个的过程应该说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在最后加油完毕,准备结束的时候,突然间出了一点意外。

模拟空气阻力的缆绳中间断掉,这缆绳一断掉,模拟空气阻力的这个力量就不存在,软管就受到了这个恒力弹簧的直接的这个拉力,软管就导致被快速的收回,最后软管由于这个收回甩动,软管受到了损坏。

整个实验过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个实验中的这个不愉快的插曲,就是由于整个的实验系统的一些故障造成的,而且幸而他发生在实验完成之后。所以虽然那次实验不能说是十全十美,但是在实验的主要过程中,它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加油系统的对接、加注油料以及松脱整个过程的合理性。

这一次实验,实际上是为最后的空中加油扫清了道路,这些只是写在航空工业的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案例。

我们今天回望历史,确实很难想象,经历了10年的预研,又经历了3年的攻关,最后到1994年定型,研制这套系统的科研人员,经历了多少磨难。

中国的空中加油系统,应该说是立足于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的科研成果,虽然说它前期考察过一些国外的技术成果,但是这都是浅表的,只是原理上的,真正要解决这套技术系统,把它解决到技术细节层面,解决到工程实用层面,其实是相当困难,航空工业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而更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它走在了国家需求的前面,在最早预研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一方提出过我们需要这样的装备,但是科研人员从自己的判断中认为,中国的航空兵的航程需要到达山海无阻的地步,所以他们才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做出以后,他们又经历了十几年的坚守,最终才向祖国交出了一套令使用方放心的空中加油吊舱系统。

在1999年,空中加油机和受油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因为这样的系统,并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研制完成的,而中国在亮相配套系统之前,其实我们已经经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

标签: 空中加油技术